國民健康署根據2013~2016年,對國民飲食習慣的調查,於2018年將「全穀根莖」改為「全榖雜糧」,不再將蘿蔔、地瓜等根莖類作物和穀物分在一起,而是將全穀獨立分類,是人類重要的主食營養來源。
全榖雜糧類,其中包含常見的糙米、燕麥、藜麥等穀物,連富含營養的種子、果實類,如:紅豆、綠豆、栗子等等,也被歸類在全榖雜糧類,豐富國民攝取多元營養素。
除此之外,還有耳熟能詳的「蛋豆魚肉類」,也依照營養素的重要性,更改成「豆魚蛋肉」,強調了豆類食品的營養價值。
全穀,簡單來說就是未精製穀類。
穀類有「麩皮、胚芽、胚米」三個部分,平常我們食用的精製穀類,包括白米飯、白麵包,都是經過處理,只剩下胚米的部分。然而穀類九成的營養,都在麩皮和胚芽之中,也就是說,食用精製穀類,並沒有真的吸收到穀物的營養成分,只有吃到澱粉的熱量而已。
根據國民健康署的每日飲食指南,將食物分為六大類:全穀雜糧類、豆魚蛋肉類、乳品類、蔬菜類、水果類、油脂與堅果種子類。
全穀雜糧為國民主食,為六大類食物之首,也從過去「五穀雜糧」更名為「全穀雜糧」,希望讓國民意識到全穀飲食的重要,更建議每日食用的全穀雜糧類應該至少1/3以上要攝取未精製全穀雜糧。
在每日飲食指南中表示:「由富含熱量食物中同時吃入人體必需之維生素、礦物 質、膳食纖維等微量營養素,才能達到『營養均衡』的目標。未精製全穀雜糧類中含有各種維生素、礦物質和膳食纖維,然而這些有益於健康的營養素和成分常於精製加工過程大量流失。」也特別強調:「此類食物若經加工精製(如稻麥碾白)則大量流失有益健康的成分,故本版飲食指南 強調盡量以「維持原態」之全穀雜糧為主食。」
國民健康署呼籲,應該多食用保持天然型態的「原型食物」,全穀保留穀物完整型態,營養成分比精製穀類完整,營養也更豐富。有許多常吃到的穀類,也是實用全穀型態,能攝取多元營養。